返回样品的实验室分析表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是一类年轻玄武岩,胶结玻璃含量很少(不足16%),仅为Apollo 11月球样品的1/3,由此估算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来自太阳风注入胶结玻璃形成的水不多于18ppm。
2022年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遴选活动中,获得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受聘教授,获国家教委、劳动人事部具有突出贡献归国留学人员。
但数学只考了50分,我虽然很喜欢数学,但只知道是怎么回事,却没有解题技巧。1986年获北京市首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从1973年10月份开始半年,我们这些外边来的工人、农民学生要补基础,因为同学里真的有人以为1/2加1/2等于2/4。青年时代的江亿(受访者供图) 到了1977年1月,我从清华毕业,接着就分配到了兰州的铀分离工厂,分离同位素铀是制造原子弹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先下到了二七厂,就是长辛店机车车辆厂,后来又去了北京878厂,再后来干脆去西藏待了7个月。
他早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环境工程专家,我国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倡导者之一。下乡,上学,再到核工业基地工作,又回到清华大学求学任教,江亿奋斗在教育、科研第一线一晃已经40余年。他指出,纵观科学史,许多有用的高被引论文,并不是发表在《自然》《科学》或《细胞》这样的期刊上的。
近年来,为了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意见、措施和管理办法。据《华盛顿邮报》2015年3月27日报道,英国大型学术医疗科学出版商现代生物出版集团撤销了43篇生物医学论文,其中41篇是中国作者。欧阳钟灿表示,中科院高度关注学风建设,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员会不定期通报科研诚信建设中的典型问题,以实际案例分析科研诚信的缺失,诸如引用、成果评议、诚信管理等。有诚信的土壤来涵养,有求真务实的阳光雨露来浇灌,中国科技界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打破CNS(《细胞》《自然》《科学》)的迷信,改变科研评估规则,真的是时候了。而当年彼得拉特克利夫获奖缘由即为低氧状态下细胞的反应。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已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未来20年内能否也像日本一样,大面积收获诺贝尔奖,这值得深思和研究。不过,科学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是时候改变科研评估规则了 依据日本科学发展的经验,欧阳钟灿总结道,除了科学家勤奋工作以及科研环境、评价机制、经费保障等因素外,日本本土科技期刊的协力相助也功不可没。在SCI各种因子中,引用的生命周期是最重要的。
那么,如何才能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减少科研失信行为?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借鉴日本科技发展的经验。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彼得拉特克利夫曾在社交媒体发布1992年《自然》的拒稿信,信中称发现细胞缺氧的基本反应机制,不足以登上《自然》。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及《关于科研活动原始记录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欧阳钟灿坦承,从诺贝尔奖论文发表例证反观国内,我国当前以发表SCI论文论英雄的评价体系,驱使国内科研人员把优质论文争相投向国外高影响因子杂志。
比如,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表彰他们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可借鉴他山之石 欧阳钟灿从2015年至2017年国际学术期刊的两次大撤稿谈起。
没有规模和体量是不行的,优质内容的缺乏既降低了期刊的学术价值,也降低了期刊的影响力。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奖委员会编写的物理学奖获奖依据是,引用的16篇3位获奖者论文中,有10篇是SCI影响因子很低的《日本应用物理杂志》刊载的论文。
事实上,我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论文就是发表在国内中文杂志。而这也反过来影响了相当多的本土期刊它们通过减少发文量来追求影响因子。作者:韩扬眉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6/10 9:32:13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欧阳钟灿:文章千古事 清白留人间 ■本报记者 韩扬眉 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只有坚守住科研诚信底线,学术生涯才能长久。他追溯日本科技发展历史时表示,从2000年到2019年的20年间,日本或日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15项,共有20位获奖者,这一批科学家都是在上世纪日本经济腾飞与科技立国时代培养出来的。这些学术丑闻不仅破坏了整个学术界的健康发展、浪费国家资源,还严重影响了我国学术界的国际声誉。如果错误不可以勘误,则应该尽快撤稿,以免传播错误的科学信息。
将重要中文论文纳入考核体系 作为国内中文期刊《物理学报》前任主编,欧阳钟灿身体力行地推动本土期刊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政策,将重要中文论文纳入科研单位和个人科研成果考核体系,要求国家经费资助的项目,至少应发表一篇中文文章。面对同行学术质疑,不应总是认为这不影响结论,或觉得这严重损害个人名誉,要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丁锐告诉记者,通过模拟太阳内部核聚变原理,实现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供应,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让中国人造太阳发出更多光和热 早上7点,EAST实验物理协调人丁锐的身影就已出现在控制室里:我们正在进行新一轮实验,大屏上跳动的数字,就是人造太阳的实验放电次数。
从上岛求学到带领团队,丁锐的成长,离不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激励体系。国际上没人做,出于研究需要,我们就试着自己动手。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科研团队,期待着点亮核聚变的第一颗人造太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90后徐国梁,高中时听说我国全面开展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工作的消息后,就在心中埋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丁锐和团队一起,正向更高参数稳态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发起新的冲击。
为了搭建一个测量粒子的能谱设备,丁锐团队花了3年时间:这个设备能为EAST运行提供物理数据支撑。没了后顾之忧,更能潜心钻研 虽然三面环水,远离城市,可在丁锐看来,科学岛上样样有。
徐国盛说,去年一年,外国学者以视频形式远程参与的实验就有几十次。3年前博士毕业,徐国梁成了科研团队的一员。
学校、医院齐全,宿舍、食堂便利,所里连健身设施都考虑到了,建了篮球场、网球场和羽毛球馆,更别提实验必需的精密仪器了。要想实现稳定强磁场环境,超导材料十分关键。
历经多次实验,他见证了EAST一次又一次突破极限 人类为何要造太阳?因为煤、石油、天然气不可再生,终有一天会被耗尽。我们这个团队,除科研人员,还有技术员、工程师,按贡献度评定职称。过去是把科研人员送往国外深造,如今则有越来越多外国学者来岛上。丁锐说,选用哪种探测器、如何进行粒子收集,都靠大家一点点摸索,最终在2020年研发成功,并很快应用在EAST上。
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徐国盛说,目的就是鼓励大家解决实际问题。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调整方案,历经几十次失败,终于,团队做到了让铜线100%不断线。
从技术突破到工程建设,从系统集成到科学研究,EAST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今年,是丁锐加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第十六个年头。
在科学岛北部两公里处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最近刚刚交付。没了后顾之忧,更能潜心钻研。